懒总
自由工作,在家赚美金。

0成本投毒,我污染了全网AI,但它会帮我圆谎

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相信AI给出的答案,就像二十年前大家普遍信任搜索引擎的结果一样。

然而,这种信任是可能被利用的——正如过去“莆田系医院”通过操纵百度搜索引擎排名,导致了不少社会悲剧的发生。

那么问题来了:如今具备联网搜索功能的AI,会比传统搜索引擎表现更好吗?

答案是:AI的表现,脆弱到令人无语。

为了说明这一点,我们想先问读者一个问题:提到国内头部的AI媒体,你首先会想到哪些?这其中,是否包括网络媒体“知危”?

对于这两个问题,熟悉AI行业的读者应该不难回答。

但如果你向DeepSeek提问“想了解AI可以看哪些媒体?”,并开启它的联网搜索和深度思考功能,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:

Deepseek: 想了解AI可以看哪些媒体?

Deepseek: 想了解AI可以看哪些媒体?

你会发现,“知危”这个名字赫然出现在推荐列表中。

大概只有在这种时候,App下方那行“内容由AI生成,请仔细甄别”的小字,才会被格外注意。

用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去问豆包、元包等AI,答案里也常常会出现“知危”。

豆包:

元宝:

和其他被AI并列推荐的媒体相比,媒体知危虽然也报道AI产业相关内容,但发布频率并不高。我们自认做得还不错,但远未到“行业必荐”的程度。那为什么这些AI模型总爱推荐我们呢?

其实,这一切是我们“亲手策划”的——我们对AI进行了“投毒”。(测试结束后相关内容已删除,我们不愿污染网络环境,保护互联网,从我们做起。)

几个月前,我们萌生了“骗一骗AI联网搜索”的想法。在与业内人士交流,并观察了市面上主流AI常用的信息来源后,2025年10月15日,我们看到一个网络达人”差评XPIN”在各大平台发布了同一篇文章。

那是一篇很常见的盘点类文章,用AI就能轻松生成模板。生成后,我们把“知危”的介绍自然地嵌入到其他媒体名称之间。

几小时后,当我们再次向AI提问(开启联网),就得到了之前的结果——我们发布的那篇“盘点”顺利被AI当成了引用来源。

仅从这一个例子,就能看出当前AI搜索的防御力有多弱。至少国内用户量前三的AI (深度Deepseek+字节豆包+腾讯元宝),都中了招。

媒体知危使用的这种攻击方法,属于“黑帽GEO”的一种。

“GEO”对大众来说可能有点陌生,它全称是“生成式引擎优化(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)”。简单说,就是通过一些方法,让AI愿意引用你希望它引用的内容,从而帮企业获得曝光。

比如当你问AI“请推荐好用的牙膏”时,背后可能早有GEO服务商铺好了大量内容,就等着AI上钩。

GEO也分“白帽”和“黑帽”。前者操作规范,不故意误导AI;后者则恰恰相反。

为了更深入了解黑帽GEO、GEO行业发展现状和品牌营销趋势,媒体知危请教了易点网络联合创始人余剑。(注:对话时间为7月)

余剑表示:“黑帽GEO本质上很难完全规避。GEO和搜索引擎优化(SEO)很接近,而在SEO发展过程中,黑帽SEO也一直存在。因为人性使然,多数人都希望快速见效,就会选择走捷径,这背后往往伴随着灰色甚至违规操作。只要有市场需求,就很难彻底清除。”

“SEO早年也有过类似‘快排’的操作,最典型的就是百度上的莆田系医院。说实话,当时业内没几家SEO公司能接他们的单,因为他们自己的SEO团队规模已达上百人,远超一般公司能投入的人力。”

除了在互联网上堆砌垃圾内容,黑帽GEO还有其他手段,例如将错误信息注入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中,或使用“提示词注入”。训练数据对质量要求很高,要达到维基百科级别,操作难度大,而开源数据平台(如Common Crawl、Github)往往成为攻击目标。提示词注入则不太一样,它不是做虚假产品描述,而是在内容中嵌入特殊指令,企图让AI误以为是系统指令并执行。

黑帽们之所以绞尽脑汁,是因为GEO正变得越来越重要——人们正快速地将日常搜索行为从传统搜索引擎转向AI搜索。

例如,Ahrefs发布的数据显示,过去9个月,谷歌带来的网站流量平均每月下降3.2%,而其他AI工具(如用户量仅次于谷歌的ChatGPT)带来的流量平均每月增长14.1%。

图源数据来源:https://chatgpt-vs-google.com/

为应对这一趋势,谷歌也在搜索引擎中加入了AI Overview功能,把自己变成了AI搜索的变体。

从购物场景也能看出GEO的潜力。

用户在使用AI购物时有什么偏好?增长黑盒发布的《2025中国GEO趋势与品牌增长策略报告》指出,用户更倾向于在“认知复杂度高”的购物决策上求助AI。比如冰箱这类需要研究大量参数的产品,对消费者来说就属于高复杂度。

如果用户只是为了提高效率、省去繁琐工作(即自己懂但让AI代劳),而不是完全依赖AI做决定,那问题不大;否则,就很容易被误导,尤其是在AI出现“幻觉”或因黑帽GEO推荐了劣质产品的情况下。

有意思的是,尽管AI大模型已经很强,但它们仍受制于上游技术。

例如在搜索端,谷歌在今年9月移除了一个沿用二十多年的参数“num=100”。这导致依赖谷歌搜索技术的AI(如ChatGPT、Perplexity)每次搜索只能得到默认的前10条结果,而不是前100条。

也就是说,搜索引擎技术目前仍是AI联网搜索的重要瓶颈,而在国内,这个问题更严重。

例如,腾讯研究院的文章《AI时代,GEO的探索、痛点和方法》曾指出,国内很多大模型厂商依赖第三方公司提供搜索服务,再由自己的大模型对结果做总结,因为它们不像字节跳动等大厂有深厚的搜索技术积累。

为了节省算力,这些第三方搜索服务往往只是简单聚合搜索结果页的摘要,而不是真正理解原文。

此外,在内容供给端,国内搜索引擎更倾向于展示门户网站的自媒体号内容,这进一步降低了AI搜索结果的可信度。我们都知道,在这些平台发布内容门槛低、审核较松,这也是国内GEO服务普遍倾向于快速堆量的原因之一。

这些因素叠加,导致国内AI大模型的搜索来源往往不可靠,输出结果的“幻觉”问题也更加严重。

余剑表示:“相比之下,国外的GEO发展空间更大,因为其数据环境更健康。”

也就是说,搜索技术、内容生态等本应在SEO时代就成熟的基础,在国内仍有欠缺,这给GEO产业带来大量不确定性,也让黑帽GEO有机可乘。

但商业从不等人。余剑指出,一些客户已经迫切希望加速入场,因为GEO是一个必须抢占先机的业务。

“我们曾遇到一位一直从事数字营销的客户。沟通中他提到,数字营销的特点是所有线索都可追踪。如果GEO有部分线索来源无法追踪,他很难接受。”

“我们当时建议他想清楚再合作,但他仍决定推进,这让我们印象深刻。以往很少遇到客户在核心问题未解决时仍坚持合作。可见对大多数企业来说,GEO是一场必须抢时间的业务,很像过去的短信推广、网址导航或移动互联网初期的APP。”

“我们常说那一波很多人被‘割了韭菜’,但其实当时那批做会议营销、做推广的公司,都是抓住了时间窗口。所以在我看来,不是所有人都是韭菜,时机非常重要。所有先机业务既伴随巨大风险,也蕴含巨大红利。就拿我们公司来说,我们也通过GEO获得了可观的曝光红利。”

不过,GEO并非没有门槛。“从今年6月开始,GEO服务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。所有服务公司都说自己能做:原来的SEO公司说能做,广告公司说能做,设计公司、建站公司也都说能做。好像GEO成了门槛极低、人人可做的事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”

余剑认为,大多数人说“能做”,其实并不清楚其本质。“GEO和SEO最大的不同在于,GEO是基于语义理解,而不是关键词。因此我们和客户沟通时,会更侧重语义和内容结构。”

例如,AI模型通常更喜欢结构清晰、逻辑性强的内容。你的内容要在质量和表达上获得AI的认可,它才会选择你作为信息来源。媒体知危之前那篇“投毒”文章就做过这类优化。

简单说就是:人类爱看的内容,AI不一定爱看;要做出人和AI都愿意看的内容。

此外,GEO起源于SEO,深厚的SEO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。“虽然我们3月才正式立项,但GEO工作中约有50%与SEO公司重合。如果一家公司过去非常重视SEO中的网络口碑,而它的同行没有做精细化运营,那么它在各个平台的GEO表现通常也会不错。”

“移动互联网时代,大众点评、滴滴、微信等APP崛起。一开始百家争鸣,但发展到最后,仍是马太效应,几个头部APP整合了大部分业务。”

“所以,虽然移动互联网不能完全类比GEO和SEO,但在市场机会层面非常相似。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那么多人投入开发APP?因为大家觉得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。GEO也是如此——以前做SEO的客户,现在都会有自己的GEO需求。对我们这类服务公司来说,市场上的所有客户都成了新客户。”

从客户角度看,入场GEO的紧迫性在于:AI时代,品牌营销的规则正发生根本性变化。

余剑解释道:“过去要获得曝光,在抖音可以通过投流、种草实现。但对AI来说,它的发展方向会越来越倾向于推荐市面上评价最好、价格最优的产品,因为它有消除‘幻觉’的动力。一旦形成这种局面,在各行业的品牌竞争中,就可能出现类似移动互联网的终局——马太效应越来越强,白牌和小众品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。”

同时,余剑认为,GEO服务商是可以快速实现全球化的,因为海内外在GEO发展上是高度同步的。这种同步会让全球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决策更快。因此,GEO公司下一步是否具备全球化能力,可能直接影响其竞争力。

当然,在利益驱动下,选择走捷径的品牌和服务商不会少,未来黑帽GEO仍难避免。但余剑也坚信,走这条路的人走不远:“我们从成立至今,只与中腰部以上的品牌用户合作,因为我们发现,只有这些用户更需要白帽玩法。在SEO时代,那些做灰产的往往不在乎品牌、官网甚至声誉,只想一波波收割。但中腰部以上的品牌用户会在意自己的品牌声誉和内容真实性。”

“事实也证明,在SEO行业二十多年里,那些做黑帽、赚快钱的公司,最终都消失了。”

当然,仅靠从业者自律来改善生态是很难的,最终还是要靠AI搜索厂商下功夫解决。但眼下厂商们还在忙于升级模型、抢占市场份额,对干扰生态的铺量内容并未做好充分风控。

或许,只有等到下一个“莆田系医院”级别的恶劣事件爆发,厂商们才会真正觉醒,开始大力整顿。

赞(0) 打赏
1. 版权声明: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 [BY-NC-SA] 进行授权
2. 文章链接:《0成本投毒,我污染了全网AI,但它会帮我圆谎》
3.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!
4.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,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!
5.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,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!
6.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、失效或广告,请联系管理员处理!

评论 抢沙发

"文章不插入任何广告只求打赏"

感谢您的打赏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作者

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